|
河蟹土池生态育苗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,蟹苗繁育技术经历了“人工海水育苗”、“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”和“天然海水土池育苗”的发展历程。 近二十年来,河蟹土池生态育苗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,攻克了大规格抱卵母蟹越冬成活率低等技术瓶颈,平均单产达50公斤左右,但其中部分关键技术要点仍需注意。 1、育苗池准备工作 河蟹蚤状幼体Z1至Z2中前期,无法摄食轮虫、枝角类、桡足类等浮游动物,只能滤食单细胞藻类,所以育苗池的准备工作需要注意清塘消毒和藻类培育两个方面。在育苗池使用前的10至15天,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,彻底灭杀池塘内的敌害与竞争生物,保障水体安全,并持续监测水质,保持水质良好。向育苗池添加海水藻液,使用生物肥培养藻类,使透明度达70cm左右,为Z1至Z2蚤状幼体的生长提供良好的营养基础。 2、亲蟹布池密度 目前,蚤状幼体Z1期布池密度一般为1~1.5万尾/m3,根据亲本规格和抱卵量,亲蟹孵化数量宜20-30只/亩。在实际生产中,为避免部分母蟹抱卵量少、发育不同步、气候异常等原因导致的减产风险,亲蟹布池密度一般为30-40只/亩,以保证大眼幼体的产量。当蚤状幼体Z1密度达到生产要求,即可及时取出未孵化的亲蟹,避免幼体密度过高,也可提高同池蚤状幼体发育同步性。 3、投喂管理 蚤状幼体Z1至Z2中期以单细胞藻类为食;Z2中后期能够摄食轮虫、卤虫膜内幼体;Z3期能主动摄食卤虫无节幼体、轮虫;Z4期之后能摄食更大个体的卤虫无节幼体、枝角类、桡足类等浮游动物。Z1至Z2中期保持水体藻类丰富度处于较高水平;从Z2中期开始投喂活轮虫,每天早晚各一次;Z3后每天3至4次。根据育苗池内蚤状幼体密度和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,后期应及时加大投喂量,满足幼体摄食需求。轮虫质量是大眼幼体质量的最大影响因素,大型育苗场应配有2倍于育苗池的轮虫培育池,保质保量供应轮虫。育苗池内轮虫投喂量大,水质变化快,需要适量补充有益菌及藻类,及时调水改底,使水体藻类、轮虫等饵料生物处于动态平衡。全天增氧机增氧,保障溶氧充足。 4、淡化 大眼幼体蜕壳完成5天后,可以开始淡化。淡化有2种方法:水泥池淡化和土池淡化。当大眼幼体日龄达5天左右,用密眼网拉网或灯光诱捕大眼幼体转移至淡化池,水泥池淡化密度约3公斤/m3,土池淡化约0.5公斤/ m3。每天少量多次投喂活体轮虫,小流量加入淡水连续淡化2~3天可出池运输。 |